不是所有的玉米粒都能爆开。一颗玉米粒的含水率应该至少有14%才适 合用来做爆米花。在高温下,水膨胀为气体,导致玉米粒的固体部分炸裂成蓬松的白色物体。制作爆米花的技术至少已经有5000年历史了,经美洲印第安人发展完善。 印第安人能够敏锐地分辨出可以直接食用的甜玉米、用来喂养牲口的饲料玉米与美洲玉米之间的区别。
美洲玉米就适宜做爆米花。爆米花是美洲原住民的家常菜,在前往新大陆的早期探险家看来,它却是个新奇事物。哥伦布和他的船员还在西印度群岛从原住民手里购买过爆米 花项链。16世纪10年代,在侵入今天的墨西哥城境内时,西班牙探险家赫 南(nán)科尔特斯发现阿兹台克人在举行宗教仪式的过程中戴着成串的爆米花当 护身符。
爆米花的英文名“popcorn”是个拟声词,源自中世纪表示“爆炸声” 的英文单词“poppe”。印第安人发展出3种能使高含水率的玉米炸裂的技术。他们用一根棍子 串着合格的玉米,在火上烧烤,然后收集在火焰上炸开的玉米粒。第2种方 法是先将玉米粒都剥下来,将它们直接放在小火上,那些从火焰里蹦出来的就是可以食用的爆米花。
第3种方法最复杂,需要(yào)用一只浅口陶制炊具装一 些粗沙,将陶器放在火上加热;当沙子达到高温时,就可以将玉米粒放进去搅拌;烤熟后的玉米粒会自动跳到沙土表面。據(jù)说,在1621年的感恩节晚宴上,普利茅斯的清教徒们享用到了爆米花。 因为印第安万帕诺亚格部落的酋长马萨索伊特和部落里的90名勇士帶(dài)着各种 各样的食物参加了那场宴会,人们推测马萨索伊特的兄弟奎尼亚为宴会提供了几袋用鹿皮袋装着的爆米花。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