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rén)’、服务于民生”,“投资于人(rén)”首次写入报告,引发代表委员和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3月9日,十四届全国人(rén)大三次会议举行民生主题记者会,围绕民政、就業(yè)、住房建设、健康卫生等方面答记者问。记者会紧贴民生议题,正是观察“投资于人(rén)”的一扇重要窗口。
何为“投资于人(rén)”?宏观来看,支持扩大就業(yè)、促进居民增收减负等,将资金资源服务于民生,就是“投资于人(rén)”。从更小的切口来看,就是把钱花在民众的急难愁盼上、百姓的心坎里:逐步推行免费學(xué)前教育是“投资于人(rén)”;人(rén)均基本(běn)公共(gòng)卫生经费再增加5块钱是“投资于人(rén)”;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也是“投资于人(rén)”……
为何“投资于人(rén)”?相较而言,“投资于物”是夯实发展基础的过程,在此期间,基础设施得到建设、城乡环境获得改善、科技发展进步明显。但发展“加速度”亦有饱和,这也意味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在进入新阶段,想要突破发展瓶颈必须转变“投资观”。从经济學(xué)角度解释,“投资于人(rén)”意味着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提高个体的知识、技能、健康等能力,提升人(rén)力资本(běn)、释放消费潜力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投资于人(rén)”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更重要的是,“投资于人(rén)”不只是一项经济行动,更具有人(rén)文底色。现代化的本(běn)质是人(rén)的现代化,要坚持发展为了人(rén)民、发展依靠人(rén)民、发展成果由人(rén)民共(gòng)享,“投资于人(rén)”正是以人(rén)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
何以“投资于人(rén)”?记者会上,有记者提到儿科和精神卫生优质资源相对短缺,雷海潮主任回答中指向的现实问题令人(rén)印象深刻:儿科、精神科收费水平低、医生培养周期长;在医疗机构中的收入待遇不算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相应医师队伍的持续发展,需要同人(rén)社部等有关部门配合进行薪酬制度改革(gé)、同财政部进一步加强儿科和精神科的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此番论述中,“人(rén)”被置于医疗系統(tǒng)的核心,同时,“投资于人(rén)”的受益方不只是“钱直接流向的人(rén)”,儿科、精神科医师队伍保障(zhàng)好、吸引力高,更是惠及众多患者群体与家庭——这样的“投资于人(rén)”有着明确的“受资对象”,但最终因此受益的群体数不胜数。可以看到,“投资于人(rén)”具有涟漪效应,这要求资源资金的重新分配具有辐射带动作用,也对政策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投资于人(rén)”不仅要可感可知,更要有穿透力、联动性,让惠及范围、幸福收益最大化。
此次记者会涉及儿童福利、医疗保障(zhàng)、就業(yè)、养老等方方面面,“投资于人(rén)”的特征鲜明、信号强烈,遵循着对人(rén)“全生命周期”呵护的逻辑。因此,“投资于人(rén)”是一笔民生賬(zhàng),其回报不只体现在经济数据上,更并非谋求“快速回报”的长期行动。人(rén)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投资于人(rén)”最好的回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