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把我(wǒ)弄成这样就拉倒呗。”“我(wǒ)让公安局抓你就能把你抓住。”“瞅瞅我(wǒ)能不(bù)能找着你头上。”这些让人惊掉下巴的话,竟然是一位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说的一段在网络上疯传的录音,让满洲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孙晓亮处在了舆论的核心位置,也让我(wǒ)们瞅见了一个让人忧心的公信力模样。
这段录音中,人大常委会主任孙晓亮与举报人单某峰在通话过程中发生争吵,并相互进行辱骂。更让人震惊的是,举报人称自身因为举报孙晓亮而被羁押将近一年。当记者尝试核实此事(shì)时,不(bù)但孙晓亮本人的电话无人接听,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也声称“领导不(bù)接受采访”。内蒙古自治区纪委监委和满洲里市委宣传部网信办对于此事(shì)同样是互相推卸(xiè)责任,像踢皮球一样。
权力是把双刃剑。在服务群众、造福百姓的同时,也可能被滥用成为欺压百姓的工具。孙晓亮身为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本应以身作则,帶(dài)头依法依规办事(shì)。可是在这段录音里,他却把公安机关当成了私人武装,扬言“公an局听我(wǒ)的”,这种目无法纪的嘴脸,与其人大常委会主任的身份形成了巨大反差。
更让人寒心的是,当事(shì)人被羁押一年之(zhī)久。如果属实,这不(bù)禁让人联想到:公信力是否被某些人把持,成为打击报复的工具?当一个普通公民站出来揭露问题时,等待他的不(bù)是依法依规的处理,而是被打击报复,这对整个社会的法治建设和社会公平正义都是巨大的讽刺。
展开全文
网友们的评论可谓一针见血。有人质疑“是下三滥都进了ji关,还是进了机guan就变成下三滥”,也有人感叹“到现在举报太难了,路子全部堵死”。这些声音折射出公众对权力滥用的普遍担忧,也暴露出基层权力监督机制存在的短板。
举报的人敢站出来揭发问题,本来就该得到保护和激励。可实际情况是,举报的人遭到了打击报复,而被举报的官员却能胡作非为。这种状况,既会挫伤群众监督的热情,又会滋长一些干部的特权意识。
身为人大常委会主任,不(bù)仅要以身作则遵纪守法,更要帶(dài)头维护法治尊严。如果连维护法治的人都目无法纪,那法治的尊严何在?如果连代表人民行使监督权的人都在滥用权力,那人民的权益谁来维护?
对于“孙晓亮”这一事(shì)件,相关部门须彻底调查,还原真相,给人民明确交代。唯有如此,方能维护法治尊严,重新建立人民信任。
难道这些年的反腐倡廉、作风建设,就这样被某些人选择性失忆了?当权力成为某些人的专利,法律成为某些人的玩物,我(wǒ)们离建设法治社会的目标还有多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