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荐读
3月7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wáng)毅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中非合作让非洲兄弟姐妹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惠。去年, 有位冈比亚农民专门把他种的大米送到湖南,向袁隆平先生表达敬意。因为中国的杂交水稻,让他们告别了饥饿,迎来了希望。 这样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非洲发生。
穿越半个地球的稻米已展出(chū)
此前,一段“非洲农民托小伙将大米带回湖南”的视频,在网络引发关注。
展开全文
一名博主发佈(bù)视频称,自己在非洲遇见一名农场主“穆萨”,后者称他在中国农業(yè)专家的指导下,短短5年期间将自己的农场发展为冈比亚最大的农场,也(yě)是当地首个全机械化农场。
穆萨托博主将他种植(zhí)的大米带回湖南,向袁隆平院士致敬。
“水稻的身影,被印在冈比亚和马达加斯加的纸币上。这一粒种子正悄然改变着世界,我也(yě)深信,袁老的禾下乘凉梦,终将在非洲的土地上成为现实。”带着这样的心情,博主小心翼(yì)翼(yì)地保存着穆萨托付给他的那袋大米,将它成功送回了长沙隆平水稻博物(wù)馆。
据媒体消息,2024年,隆平水稻博物(wù)馆工作人员表示, 已经收到穆萨的大米,竝(bìng)进行妥善保存和展出(chū)。
工作人员称,此袋大米已于2024年国庆期间在相应展台展出(chū),“讲解时我们的观众听着也(yě)觉得很自豪,毕竟体现了袁老水稻技术覆盖全球的一个成果。”
据央视新闻2024年9月报道, 已有20多个非洲国家引进种植(zhí)中国的杂交水稻。中国杂交水稻在这些非洲国家落地生根、茁壮成长,结出(chū)了累累硕果。
截至2024年年底,中国已在非洲建成24个农業(yè)技术示范中心,推广了玉米密植(zhí)、蔬菜栽培、木薯快速繁育等300多项先进农業(yè)技术, 惠及100多万非洲小农户,助力非洲国家减贫发展事業(yè)。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编辑:唐廷嘉 审定:金官 核发:邹建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