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默 达
最近,包括广东在內(nèi)的全国多地都(dōu)在逐步推动实现高中周末双休,多数老师和学生对相关改变赞誉颇高,但也有(yǒu)不同的声音。比如,杭州的部分家长就向当地教育部门提出了反对意见,引发广泛争议。
保障正常的休假,难道不是件好事(shì),爲(wèi)何要反对?网络上,关于部分高中超负荷学习和“魔鬼作息”的吐槽从未间断。比如,部分学生抱怨学校的安排是“连轴转”,早上六点就要起床跑操、早读,晚上不间断地学习直到深夜,身体和精神都(dōu)不堪重负;还有(yǒu)部分学生在周內(nèi)已经足够忙碌,仅存的一天假期里还要应对繁重的作业任务和各类辅导班,根本腾不出时间。部分地区高中阶段的学习强度不仅显著强于大学,甚至强于部分“打工人”,这本就不是健康的现象。
在高中阶段特别是高一、高二年级,通过政策方(fāng)式推行双休制度,有(yǒu)利于推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劳逸结合、以兴趣爲(wèi)师,同样可以事(shì)半功倍。随着“唯书本”“唯分数”“唯升学”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推进实践教育、科普教育,鼓(gǔ)励高中生积极参与学生社团、志愿服务、体育活动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这需要拿回“被占用的时间”。
然而,部分家长的担忧也并非空穴来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升学焦虑。家长们最爲(wèi)关心的问题便是:减少了上课的绝对时长,孩子们的课外学习能否自觉?是否会导致自家孩子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影响高考成绩?也有(yǒu)人抱怨:学校周六不补课,孩子还是要去辅导班花钱上课,对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家庭并不友好;若不是全国共同实施,而只是个别地方(fāng)实行高中周末双休,也可能导致不公平。
政策落实存在阻力,一方(fāng)面是因爲(wèi)现行“双减”政策仅适用于义务教育阶段,而高中阶段各地、各校之间的教学方(fāng)式、生源状况存在差异,《深化新(xīn)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fāng)案》等政策文件中虽然提及了高中阶段改善育人理念的评价性要求,但仍缺乏强制力;另一方(fāng)面,目前并无明令禁止高中阶段开展校外学科辅导,众多培训机构仍然活跃在市面上,变相爲(wèi)“卷分数”提供了渠道,客观上也可能导致“减课时”并未“减负担”。说到底,学生、家长和学校对于高中阶段课程改革的期待,仍然绕不开“高考”这一“终极目标”,故而确保高中生实现双休,需要多方(fāng)面的配套措施。
事(shì)实上,近年来高考命题的考察范围更广、题目更加灵活,需要考生关注社会时事(shì)、科技动态、增加阅读量,并结合课外实践经历作答,就释放出课程改革、育人理念转变的积极信号。学生和家长需要适时转变观念,重视综合素质培养。此外,高中阶段平日里的课程设计、时间安排、教学理念,以及评价体系的导向同样需要一次全面的讨论和更新(xīn),才能确保“立德树人”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 张宇驰
南方(fāng)评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