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永康家的(de)院子,坐落在隘口镇边远的(de)盛亚沟里。路道七弯八拐,似乎越走越荒僻,但目之所及,却是一路风景。
斜斜的(de)山道旁,稀(xī)稀(xī)疏疏挺立数棵粗细不一的(de)桂花树。
树冠如伞,郁郁葱葱。时令正是农历八月,金桂和四季桂都竞相绽放金色或浅黄的(de)花蕾。
小径上撒满凋零褪色的(de)花朵,像铺了一層(céng)银屑。空气中浮漾着馥郁的(de)桂花甜香。
安家院子的(de)堡坎乱石堆砌,高约三米,可以想见当年打屋基削高填矮费了多大功夫。
囿于地势,安家的(de)房屋样式打破(pò)了传统的(de)对称结构,既非大气阔绰的(de)四合院,也不是常见的(de)撮箕口,而是呈“L”造型。
五间平房算是正房,只有左首配有厢房,且是干栏式吊脚楼。
晃眼一看(kàn),安家房屋真有些平凡普通,毫不出众。
但仔细琢磨,可洞见这房屋的(de)非凡之处——两扇木窗都用榫卯方式在窗棂上认真下了功夫。
展开全文
窗棂没采用常见的(de)连珠纹、万字纹和龟背纹等图案,也没用缠枝、如意、团花、莲花等木雕造型,而是用直角结合、十字平接、小格肩榫等工艺,创作出另一番天地。
一扇窗上,窗棂拼接出三句话: 风和日丽,人杰地灵,农副并举。
另一扇窗上,则是: 日耀碧野,月照花窗,百业振兴。
显然,这两扇窗子的(de)六句话,表达着两層(céng)意思(sī),一是对自己家园由衷的(de)赞美,再是紧跟当时形势,把上级的(de)号召以一种独特的(de)方式書(shū)写。
也许为了制作方便和保 证 结 实, 更因为建房时还没有简化字,“ 农” “ 举”“ 业”“ 兴”四个字都是繁体。
这两幅作品的(de)作者安永康已八十三岁,体弱耳背,一天到晚面无表情地坐在铺着被盖的(de)凉椅(yǐ)上。
他二十一岁拜师本族人安永红学艺,1954 年出师后先修自家房子,然后帮乡邻修了无数幢房屋,却不再在别人的(de)窗棂上拼字,只制作一些常见纹式。
安永康的(de)老伴说,就为自家窗户上的(de)这些字,几十年前差点惹出麻烦。
至于是什么麻烦,老人没再说。
见我们拍摄窗棂,一直木然的(de)安永康露出微笑,但微笑只停留了一瞬间。
如今在盛亚沟,安永康家总被乡邻高看(kàn)——七个孙子全都考上了大学,其中三个还考取了研究生。
乡邻们说,有文化就是不一样,儿孙读得書(shū),做个窗子都比别个耐看(kàn)。
任光明的(de)《秀山老院子》,一曲旧式乡村社会的(de)挽歌,不乏探求和凝思(sī)的(de)历史回响。
还在等什么
来源:任光明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