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徐庆
小浩(化名)出生时仅850g,如成人巴掌般大(dà),全身酱红色,皮下的血管脉络清晰可见,看起来仿佛还没有留置针粗,一张尿不湿便能覆盖整个孱弱的身体。在医护人员96天的精心救(jiù)治和护理下,小浩終(zhōng)于“闯关”成功,他的胎龄从24周(zhōu)+5天,到纠正到38周(zhōu)+2天,体重也从850g增至3kg,1月11日,小浩从西南医科大(dà)学附属医院顺利出院。
孕24周(zhōu)+5天 宝妈诞下850克超低体重早产儿
2024年10月7日,仅在妈妈肚子里住了24周(zhōu)+5天的小浩就迫不及待“退房”了。
医学上将出生胎龄小于28周(zhōu)的婴儿定义为超极早早产儿或超未成熟儿,出生体重小于1000克的婴儿定义为超低出生体重儿。
出生时,小浩仅850g重,身体各器官结构和功能均未发育成熟,呼吸微弱、体温低、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
出生当天,小浩就被紧急转院至西南医科大(dà)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进行进一步(bù)的生命支持和救(jiù)治。
“开门!快点开门!快準(zhǔn)备呼吸机!”对于第一次见到小浩时的情形,新生儿科护士王琳锐印象深刻,当天晚上9点过,急促的拍门声打破了夜班的寂静,出诊的医护人员急冲冲地拉着转运暖箱跨进了病房。转运箱里,正是小浩,医务人员们刚刚护着他奔袭百里到达医院。
王琳锐说,彼时的小浩全身皮肤薄嫩,皮下的血管脉络清晰可见,泛着微微的红色,仿佛还没有即将穿刺的留置针粗。稚嫩肌肤下,依稀能看到血液流动的痕迹,娇弱得让人不敢触碰。
初入院时的小浩。
小浩的主治医生翟(dí)雪松介绍,他的病情很危重。才来的时候心率只有90次/分,远远没有达到新生儿120-160次/分的正常心率,身材非常“迷你”仅巴掌大(dà)小,各个脏器均极度不成熟,呼吸窘迫,随时有生命危险。
展开全文
不敢懈怠一分,医护人员立即对小浩进行抢救(jiù)——保暖、连接心电监护、连接有创呼吸机、建立静脉通(tōng)路、备血输注血浆……在這(zhè)个夜晚,一系列抢救(jiù)措施,每一分每一秒都极为重要。
精心救(jiù)治照料 “迷你宝宝”96天闯关成功
翟(dí)雪松医生说,早产儿救(jiù)治过程中常常面临着呼吸关、感染关、黄疸关、喂养关等关卡,对于超早产儿的小浩来说,這(zhè)些关卡难度更大(dà),攻克所需时间更长。
由于无法自己呼吸,小浩入院开始就用上了有创呼吸机,這(zhè)是他生命的第一道守护线,医护人员日夜守护在旁,精细调节着每一个参数,如同在悬崖峭壁上为他搭建救(jiù)命的绳索;9天后,小浩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bù),过渡到无创呼吸机,每一次微弱而坚定的呼吸,都像是在向世界宣告他对生命的渴望;再次59天后,小浩撤离了呼吸机,开始普通(tōng)吸氧。
在喂养方面,对于小浩每天的奶量、静脉补液和营养素,医护人员都“斤斤计较”。根据他的胎龄体重,从禁食肠外营养到微量的早产儿奶,再到足够的全肠内营养,每一步(bù)都小心翼翼又满怀希望。小浩的奶量从最初每天2ml到10.5ml、37ml、80ml再到如今580ml;喂养方式也从最初的通(tōng)过鼻饲、滴管喂养再到如今完全自己经口吃奶,小浩在一点一点地为汲取能量,茁壮成长。
各項(xiàng)生命体征稳定,达到出院标準(zhǔn)的小浩。
近百页病历资料,历经96天,数次生死考验,在医护人员的努力救(jiù)治和呵护下,小浩的体重从850克增长到3000克,各項(xiàng)生命体征稳定,終(zhōng)于达到出院标準(zhǔn)。
出院前一周(zhōu),小浩的妈妈从云南威信赶到四川泸州,每天,她会到医院新生儿科陪护病房,在医护人员的指导培训下,学习母婴护理知識(shí)、喂养注意事項(xiàng)等,并参与小浩的护理和喂养中来。
在翟(dí)雪松医生看来,小浩是个“争氣(qì)”的孩子,尽管在此过程中有多次紧急抢救(jiù)的情形,但他对医护人员的抢救(jiù)总是能够积极反应,這(zhè)也助力他一路成功“闯关”;王琳锐说,小浩這(zhè)一路的艰辛,是生命顽强不屈的最好见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